静悄悄的腾飞-访宁波市书记、市长金德水
发表时间: 2023-12-10 16:09:08 作者: 稳压器
车进宁波,迎面而来的大幅标语上这样写着:为宁波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
这一条由宁波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标语口号,非常富有宁波特色。奋斗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实现现代化”。在这个伟大目标的前面,加上了两个状语。一是时间状语“提前”,二是情态状语“基本”。“基本”说的是客观标准,指社会整体结构的质的变化,而同时承认不平衡现象永远存在。提前,说的是要加快脚步,要敢于有突破,要敢于有作为的坚决态度,绝不跟风摇摆,亦步亦趋,自甘中游甚至下游。
人所共知,宁波人“规矩大”,这是宁波经济历史和文化积淀所融合而成的社会行为规范。眼前这条标语表述的标准客观,姿态坚决,是如是宁波规范的典范之作。与全国相比,宁波的各类企业改革顺应了国家改革的方向,从1999年起比较彻底地进行了企业股份制的改革,至2002年底,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98.9%,职工劳动关系理顺面达到98%。基本完成企业体制的改革攻坚战。
:说到宁波活力,最根本的是经济活力。经济活力的核心,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不断激活人的创造力,把发展扎根于千家万户之中。这是时代对宁波提出的课题,也是我们实践到今天的成果。
各地的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东北以前是国有大规模的公司最集中的地方,而江苏、浙江国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数量也少得多。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浙江经济就像一辆车子,下面四个轮子一起转:国有、集体、外资和个体。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我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逐步深化,对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也不断清晰。曾经说过,人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力量同样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动力。群众解决动力,政府营造环境。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主体性,把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举全民之力,聚社会之财,集群众之智,才能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年来我们从始至终在思考探索这样一个课题,这就是运用怎么样的一种方式,把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在创业中致富,使发展的主体充满无限活力。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鼓励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在发展中,坚持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户带户,村帮村,从而使蕴藏在千家万户中的发展动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目前我市民营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二是全力发展外资经济。外资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年来,我们凭借深水良港的资源优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优势,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外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去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多。三是对乡镇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对这项工作我们认识比较早,行动比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着手进行。在改革中,我们坚持让广大企业职工参与,使他们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而成功地完成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使乡镇企业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四是下大力气推进国有企业“两项制度改革”。针对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1999年起,我们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对国有公司进行了改革,使全市4000家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全面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近30万名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工作,大大激活了市场经济主体,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形成了多种经济一起发展的综合优势。
记者:我注意到,在宁波的股份制改革经验当中,有过一句常常使用的话:先挖渠后放水。这话具体地怎么解释?
:有一句话说,国有企业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赢利。我们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就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但是,这个股份制改革的“放水”,要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先挖渠”。假如没有渠道“泄洪”,是要淹死人的,要出乱子,出大问题的。
先挖渠就是要让30万名职工基本消除后顾之忧。明确地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失业救济机制、养老保险机制、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等等。比如,对分流待业的职工,我们有一个“三家抬”政策,在两年之内,由原单位、社会和政府财政各承担三分之一,对下岗待业职工实行生活费补助。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无医保家庭或个人,包括长期失业、大病困难家庭,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于退休人员,我们也建立了社会化性质的四级服务平台,让保障工作重心下移,信息畅通、保障业务到基层。为了落实这些政策,政府财政拿出了一个亿人民币。
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就是要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群众承受度更好地相适应,千方百计保障职工群众的利益。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就是企业职工的工资报酬,通过平等沟通,进行协商确定。企业职工工资分配从来都是最敏感的问题。但是一旦工作做好了,企业就装上了安全阀和稳压器。过去有种说法,一二三四五,有事找政府。我们不提倡政府包揽一切,社区、基层的缓冲能力要提高,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提高居民的自理能力,能在社区、基层解决的,不升级到政府层面上来。但作为人民政府一定要考虑到,职工分流,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像放水一样,必须先挖好渠道,渠道通畅了,我们才放下企业改革的“水”。这就很保险。这样做不是讲没有一点矛盾、任何起伏,但是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党委、政府的凝聚力。这几年总体上说宁波的社会很稳定,全市上下心比较齐气比较顺。
记者:这是一些很有效的前提措施。这些措施,当然根本取决于宁波现实的经济实力。位于杭嘉湖地区的宁波,一直是比较富裕的地区。 比较富裕,似乎就产生了宁波的一种习俗,就是宁波人做事情精算计,三思而后行,务求稳妥牢靠,轻易不出手。因为这个特征,在老上海的钱庄里,“老白领”也是宁波人最多。这样的特点,是否也会影响到宁波今天做事情的“手笔不会太大”?
:精算计,这是从经济层面上讲的。不打无准备的仗,不饿着肚皮做事情,不做以后会饿肚皮的事情,这个特点首先是个好传统、好习惯。这种传统习惯,也使宁波的改革不像外边有些地方轰轰隆隆很闹猛的样子。这几年,有人来参观时,这样形容宁波:宁波人用他们默默地努力,实现了静悄悄的腾飞。静悄悄,是不张扬,是脚踏实地。
历史地看,杭嘉湖地区是中国农耕时代比较富庶的地方。任何地域的人,都会有与地理、历史条件有关的缺欠。宁波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这种良好的条件,客观上也造成了老百姓有“小富即安”的想法,这也很自然。不过,应该看到,宁波有经商习惯,开放比较早,出现过不少大手笔的人物,包玉刚、邵逸夫等等都是我们宁波人,目前宁波籍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就有80多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宁波也出了不少著名人士。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宁波建设发展的手笔会慢慢的大,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十大百亿工程”。其中,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很近的区域内,再建一个大港口,对宁波港的影响总是会有一点的。但是,洋山港有优势,宁波北仑港也有优势,两者可以竞争合作,优势互补。归根结底看两条,一是哪里的运输成本低,二是哪里的服务好。这两条哪里做得好,人家就愿意到那里来卸货,做生意。其实,现在已经在修一条公路,从江苏直通浙江宁波的,从上海的西面就直接绕到宁波来了,上海与宁波各具优势,我们要把宁波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市长,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总实力显著提升,其财政收入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三位。与国内别的地方的经济发展相比较,宁波经济似乎是在不声不响中完成了这一艰难的攀登,给人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该怎么样来解读这个“宁波活力”呢?
金德水:宁波活力指的是企业层面的经济活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指宁波经济领域改革取得的成果。宁波活力的源头,来自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是宁波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对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似乎社会上有约定俗成的说法,温州模式是“个体经济”,苏南模式是“集体模式”。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模式,都有宁波需要学习的好经验。宁波吸取各地经验,经济稳步的增长年均达19. 7%。是全国中等水准的一倍以上。2002年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6位,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走出了一条独具宁波特色的发展之路。宁波不讲模式,只提活力。活力永远在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渐进深化,各个行业、各个地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出来,继续深入改革的成本明显上升。而宁波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能先人一步,平稳、顺利地实现地区性跨越。当中国经济实现了从普遍短缺向相对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大家面临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竞争更激烈的时候,宁波却张开经济腾飞的翅膀,在新的起点上,以新的产业、新的产品,迅速拓展市场,开创持续增长的奇迹。其他一些地区由于相对陈旧的产业体系成为经济逐步发展主要障碍,而提出要调整产业体系的时候,宁波的产业体系调整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块状经济”正在向更高层次的“园区经济”过渡,为实现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一些地区的个体私营企业因诸多问题难以发展以至走投无路的时候,宁波的个体私营企业却能较好地顺应潮流,蜕变自新,突破资金、规模的局限,登上发展的新台阶。重点是,宁波已经平稳地完成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30万职工得以平静地转换身份,从企业人变化为社会人;企业也就此轻装上阵,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记者: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似乎是个老生常谈、也是个老生常叹的问题了。说句文学性强一点的话,宁波是如何“无震荡”地实现了这个目标的呢?
金德水: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个现象,总是说非公有制企业能办到的事情,怎么国有企业就很难办到,或者是根本办不到。这是个复杂的现象。怎么样才可以将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基本统一到一种经营和评判层面上来?办法就是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改革,是产权的组合形式。这样改制的理念是让利于民,以优惠政策推行经营者、员工持股,使本企业经营者、职工真正拥有企业财产所有权,产权作为纽带把员工、经营者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统一的利益将增加职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关切度。为了自我资产的利益,在市场之间的竞争中职工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
由此,从企业的宏观布局、经营管理,将所有者的监督与劳动者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企业骨干队伍,等等,这个职工股份制度都会起到作用,来保证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
经过几年努力,宁波国有、集体4000多家,职工人数30多万,现在已经无一例外地实现了股份制,国有资本只占10到20%,有社会人控股比例高达80至90%。职工开始有失落感,似乎是“家长不管孩子了”。后来好了,改制过程基本平稳,效果很好。
金德水:过去对市政府有缺位、错位、不到位等等讲法,反之就是要求我们补位、正位和到位。现代市场经济有三个方面基本关系,即政府、企业和市场。三者关系中,政府角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政府角色错位就会削弱市场和企业的活力,阻碍生产力发展。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宁波的基本方向是,市场能管好的事情,政府就一定不管;市场管不了的事情政府一定要管好。宁波市政府对自己和市场的正确定位,是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的理解,政府的到位,是不是能够说成是“只求所在不求所有”。政府要建立经济战略,政府是战略实施的动员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实现“亲商、安商、富商工程”的目的。政府要建立社会公共财政和严格的廉政机制,制定有关环境的市政规划。做好就业等公益事业的政策把关,能这样讲,企业负责一次分配,政府调节二次分配,中心是要关心社会的弱小群体。政府要做个一视同仁的平台,要制定国民待遇的“补平政策”。施政透明度高,保证与国际间的良好接轨,真正服务于整个社会,等等。一句话:经营城市。
宁波市委、市政府努力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尽量多办利民实事。宁波政府主动给自己做手术;减少40%的审批事项,减少行政性干预,放权给企业。政府一旦做错决策、出现错误,必须勇于向民众认错,并且惩罚那些玩忽职守、行为不端的人。这样的城市领导才能博得人民信任和尊重,大众才会齐心合力地思考城市的前途出路,并为之努力。■